一般小村莊的民居都是些一層、最多是兩層的小方屋。但是這些古村莊往往花費巨款,全村籌錢在村外建一座高七層之“塔”,這等于今日一些小市民集體籌錢去建一個高層大禮堂,絕非一個簡單工程。但是花費巨大的“塔”,卻建在村莊之外,而且是看似無實在用途的佛塔。合份為宗敎,古今中外的例子也不少。但是建牌樓、建門坊,乃至皇帝建華蓋等等,都是一些“形象”多于實用之工程,這在中國古建筑裝修中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
仔細分析,這些古建筑裝修與今天中國不少鄉(xiāng)鎮(zhèn)大肆興建的“大政府辦公室”、大廣場等工程類同。這似乎與中國人喜歡“形象”多于實際有關(guān)。
但這些古建筑裝修多了一個“層次”——它們都與風水有關(guān)。
“塔”、“樓”、“閣”等都是在“吉位”引“氣”,希望把“文昌”之氣引來,引到村莊的祠堂、書室、文廟里,使村中的子嗣變得聰明好讀書,有人考試高中,增加本村之“社會”地位。
至于“牌樓”,因為框框下無“門”,是一個“納氣”之“機關(guān)”。
“華表”其實源于古代大家門前“系”馬之木柱。因為古人騎馬是達官諸侯的身份象征。所以進一步而言,華蓋是皇帝門前的標志。古代皇帝的“門闕”,更是這“象征”的“超大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