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。元建大都城時,街巷橫平豎直,大街闊24步,小街闊12步,以皇城內宮殿、園囿為核心,排列著一條條小巷,這些小巷就是胡同。
北京的胡同多是東西走向,這也是元代開始奠基的。元代為鼓勵在都城內建造民房,元世祖忽必烈頒詔,讓金中都舊址居民,特別是有錢的商人和有官職的貴族到大都城內建房。同時還規定建房者可以占地8畝。這一政策,使元朝統治者及貴族大批遷入城內,并出現規模建造院落式住宅的現象,使院落式民宅以它獨特的營造方式得以完善。
到了明清兩代,終于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,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講究?,F在東單到雍和宮大街兩側、南北鑼鼓巷、西單到新街口大街兩側還保留有一些比較講究的四合院房屋。
北京的四合院無論是建造在東西走向的胡同北側,還是南側,院內北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房,只是院門開設的位置不同。胡同北側四合院為正四合院,院門面南臨街,門開在南墻東邊,這在八卦中是“巽”位,在風水上是吉祥的位置,也是柔風、潤風吹進的位置;胡同南側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臨街,開不了院門,則在北房西邊開門。這種院門的定位,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環境和古代建造房屋的風水之說影響。
四合院大門有好幾種,比較多的是屋宇式門和墻垣式門。其中,屋宇式門又分王府大門、廣亮大門、金柱大門、如意門等;如意門又分大型的、中型的、小型的。其中,王府大門氣派,在北京還可以見到。
最具代表性的是什剎海北岸曾經作為衛生部的大門(現為國家宗教局使用),它就是昔日王府大門中比較講究的那一種。廣亮大門寬敞,明亮,一般占一開間屋子的空間,門扉開在門廳中柱之間,門前有石臺階,從外表一看就大氣,表明主人有一定的身份或地位。如意門比廣亮大門就顯得樸素了,門扉開在外檐柱間,門楣上方有磚花圖案和如意形狀花飾,門也由此得名。墻垣門比較普遍,多建在中、小型四合院,最多的形式是騎墻而建的小門樓。
走進四合院,迎面就能看到壘砌精致的影壁。影壁上每塊磚都是磨制的,壘砌時磨磚對縫。據有關民俗專家研究后認為,影壁是中國房宅建筑不可缺少的風水內容。